建築,被稱為“凝固的音樂”,音樂家貝多芬、文學家歌德、雨果都很喜歡這一妙喻。如此說來,古建築也就是“凝固的古典音樂”。散布在全世界不同國度的古建築群,宛若一個個音符一段段序曲,演奏著曆史的遺聲。那些清幽的中國古代園林,那些迥異的西洋古代建築,都記載著厚重的曆史,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成為了天地間無字的古籍。

中國古建築思想
古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曆史滄桑的見證,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現。中國古代建築在幾千年的曆史衍變過程中,無論是宏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思想觀念。同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築在材料、結構、布局、空間及環境的選擇和處理上都體現了濃鬱的民族特色。
中庸和諧
“中庸”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最高價值原則,是由孔子提出來的。這個的觀念體現在古代建築上就是建築的平麵作對稱均齊布置,布局上必須有一條莊重的南北中軸主線,起著中樞神經作用。這一格局成為中國古代各類建築組合方式的縮影——如宮殿、王府、衙署、廟宇、祠堂、會館、書院等。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築上還體現為中國古建築在發展中不追求房屋過高過大。因此,中國古代建築從造型和體量上看,無論是帝王宮殿還是傳統民居,總體上一直是向平麵方向發展的,由間構成單體,由單體構成庭院,再由庭院構成建築群,形成一種連續綿延於大地的感覺。